提示:“痛经忍一忍就过去了”,目前有不少女性认为痛经不是什么病,常抱着挺一挺就好的心态。而事实上,这种想法是很不负责任的。妇科医生指出:痛经可能正是你的健康预警信号,如果不及时找到病因并加以治疗,可能会酿成大患。
痛经背后的疾病之一:慢性盆腔炎
慢性盆腔炎是由机型的未能及时治疗而导致成为慢性的盆腔炎,主要表现是体质差,病程迁延,病情较稳固,但是当机体抵抗能力差时,会有急性发作。常见的致病体是链球菌、淋球菌、支、衣原体、葡萄球菌、大肠杆菌、厌氧菌、性传播等的病原体。
盆腔炎所涉及的部位包括子宫、输卵管及卵巢等女性生殖器官的内藏部位,可发生在一个部位,也可以同时发生在几个部位。因此,因慢性盆腔炎导致的痛经范围比较大。
慢性盆腔炎所引起的痛经,表现为双侧上腹的持续性疼痛,可辐射到腰部,有时可伴有肛门坠胀感。疲劳、排便或者性生活时会加重临床表现,可伴随白带量多、色黄、尿频或月经异常,严重甚至会不孕等症状。
痛经背后的疾病之二:子宫内膜异位症
许多生殖器官病变会引起继发性痛经,其中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引起继发性痛经的罪魁祸首。主要表现为渐进性痛经。疼痛多位于下腹部及腰骶部,可放散至阴道、会阴、肛门或大腿部。常于经前1~2天开始,经期第1天最为剧烈,持续至经后逐渐消退,所以经期时间较长者往往疼痛持续的时间也长,这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表现最为突出。
子宫内膜异位症多以中西结合治疗,中医主要针对淤血导致痛经的特点,要靠化瘀散结的办法排瘀。根据患者月经周期的改变进行对症下药,在缓解痛经疼痛方面能取得较好的效果。西医主要针对异位情况较严重或未生育患者进行手术治疗,射频消融是目前比较先进的微创治疗手段,不仅可以发现早期疾病,还可诊断治疗同时进行,且不用承受开腹之痛。
痛经背后的疾病之三:子宫腺肌症
从内向外子宫壁可分成三层:最内层的粘膜组织,也就是子宫内膜,月经就是由子宫内膜的周期性脱落出血而形成;中间是肌肉层,最外是浆膜层。
由于某种原因,子宫内膜组织进入子宫肌肉层,则会导致子宫腺肌症。子宫内膜组织进入子宫肌层后,一样会在雌激素作用下发生重复生长、周期脱落,形成“月经”。但这种经血由于在子宫肌层,无法排出体外,因此会积聚在子宫基层,引发痛经及子宫增大。
子宫腺肌症在30~40岁高发,若以前没有痛经,在该年龄段突然发生逐渐加剧的继发性痛经,且伴随月经量增大,就应当引起警惕。
Copyright 2011 成都市华川医院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8021386号